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这个领域,目前从产品和收入规模都没有太出位的公司,是因为大家大都把线下教室直接生搬硬套到线上,用户体验较差。平台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化,适应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使用需求。 C2C C2C模式经常是通识类的教育平台,集众人之力,为平台提供更全面的内容支持。比如,面向白领人群的“多贝网”,采用的是学习与分享的C2C模式,其盈利模式为分成+云服务。 相交之下,“在行”“分答”对C2C模式的运用,表现得更加的人格化和社交化,其中“在行”将知识、人脉直接1v1关联起来,相当于将原本的知识教育又往前延伸一步到了人脉,其中的效率还有提升空间。 三大互联网巨头BAT,面对气候还未明确的在线教育市场,也布局C2C平台抢占用户资源:谁先抢占了机构、老师、用户,形成生态系统,谁就抢占了先机。略有不同的是,腾讯打造了授课平台-腾讯课堂,百度打造搜索平台-百度传课,淘宝打造了交易平台-淘宝同学,与各自的核心业务互联网基因一致。 当然,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巨头,同样会面对C端老师的素质不一,内容输出周期无法得到保障的问题,名师资源的争夺也许将会是各个C2C平台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传统教育平台转型带来的冲击与思考 国内传统教育两大品牌“新东方”与“好未来”,在多年前就布局了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新东方在线”和“学而思网校”,对各自品牌的整体收入贡献不到3%。“好未来”转而发展课后辅导等等标准工具类产品。 传统教育平台转型过程中纷纷遇到类似的困境:线上公开课、大班课体验差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更适合拉新手段。转化到1v1,VIP课程似乎是比较明确的赢利模式,但是尝试之后发现盈亏不匀。 51TALK不久前在纳斯达克上市,从上市前发出的招股书,可看出,营收越大,亏损越大。规模化之后,1v1模式的获客成本远远高于大班课,客单价高,无法摆脱电销模式,同时无法形成大班课的口碑来分摊未来的销售成本,规模越大,砸进去的资金越多,这点从招股书上的电销成本几千万就能得出判断。 51TALK通过3年的时间,将毛利率从57%提升至61%,3年4个百分点,相对于指数级增长的获客成本来说是入不敷出的。再看1v1做得做好的学大,似乎也还在盈亏的边缘徘徊。 四、传统教育机构如何转型 从产品研发到营销到最终获利,五个步骤可以成为互联网转型的关键: 第一步: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 利用线上产品更容易进行用户积累,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并发起转发行为,推荐给他人,增强口碑营销的效率。 海外在线教育平台已经有很多标杆,美国的Coursera、EdX将B2C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场景化的设计,具体的课程也缩减到了十几分钟的短视频,每一位老师的授课更加生动有标签感,像是一位你的朋友坐在你的面前为你娓娓道来有趣的故事。 做的比较极致的是韩国的Megastudy,采用B2C+C2C模式,用包装韩国明星的方式来包装明星老师,营销方式也类似媒体的策略,曾在韩国大获成功,拥有280w用户,2000门课程,收入最高的老师年薪100w美金,而韩国的老师平均年收入在4w美金。这种网红效应在教育行业的延伸值得引人思考。 强互动,售前售后完备,才是真正的做到了成功转型。提供在线咨询,学习点评等等服务,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辅以为线下学习提供支撑工具,比如在线题库,练习知道工具类的产品,才是做到了真正的互联网化。 第二步:满足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 百度2015年推出“定制化”在线教育APP“作业帮”,当学生们遇到不会的题目,可以在作业帮通过拍照等方式,上传问题,并得到过程和答案,同时还可以观看知识点的点评视频。 学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情况需求而定,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特级讲师来解决难题,成为学习必要的补充。这种碎片化、随时性的方式解决了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截止到2016年6月,作业帮用户突破1.3亿。 个性化定制需求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机构线下教学受到人员素质和沟通成本的限制无法有效满足用户。 通过线上内容输出,练习工具提供,或者社交功能提供,对用户行为和需求进行数据挖掘,更容易完成“私人定制”式的内容和服务的推送。 第三步:建立标准化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