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那里面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桥段,就是乔布斯到施乐去,看到了一个鼠标,这样一种交互方式他觉得非常有远见,认为这就是未来人机交互的方式,因为电脑要普及运用到大众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用户体验、一个好的人机交互方式。我觉得好像最终这个伟大的事情背后,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切入点。 我们在四楼前台也写了这句话:要做伟大的事情,都有一个小切入点。 我们创业之初的时候,不是一个网上的平台,而是四个人就拿了四个电动车开是送外卖了,因为觉得网上外卖是一个切入点,可以切入到整个行业。 我们不是计算机毕业的,也不是互联网毕业的,更多是通过一个电话本来做这个业务的,我们每天的配送的结算非常的复杂,我记得一天工作完了之后结账要结到11、12点。 (2)创业一定要是一个包含初心的愉快过程。于我而言,创业也就是想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改变周围的人。就是看到一件事情你看不惯,你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它,你告诉大家有一种新的方式。 在资本很热的时候,很多人为了一个idea去融一笔钱,然后在怎么怎么样,好象没有人想创业的初心。所以我们今年我们公司的文化就是不忘初心,我觉得虽然融了很多的钱还是要别忘记自己做的是什么产品,你服务的是谁,你怎么去完成它。 创业不是一门考试,你没上市有可能就是零分,如果你拿不到风投你就不及格,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过程中你一定要充分的去享受,整个过程也是非常的孤独的。 (3)创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思索的过程。这包含对内、对外两个方面。比如,过去我们可能只认为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只要解决线上的问题就OK了。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其实是为传统行业服务的,更多要把传统行业核心的矛盾放在第一位。 现在我更多的是思考事物的一些本质跟核心。比如,管理应该如何提升,其实是靠你不断在运营当中获得的经验,碰到问题,去研究它的本质,然后将解决本质问题的方法,逐渐形成一套制度,不断优化完善。 通过这些思考,我发现企业发展有四个阶段,一是不看过程不看结果,摸索着前进;二是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粗放式发展;三是既看过程又看结果,精细化运营;四是只看过程不看结果,标准化运行。 现在饿了么是从第二阶段往第三阶段过渡,所以我现在是花25%时间思考公司战略,25%时间研究我们的产品,50%时间去与员工交流。 (4)互联网创业最重要的永远是团队共同成长。一家公司最可怕的问题,我认为是团队没有斗志,整个团队无法正视自己,或者没有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这种轻资产公司,如果人出了问题,那就要完蛋了。 而一个团队真正的形成,要经历几波大的挫折以后,才能真正稳固起来,比较有战斗力的一个团队,一般可能需要一到两年时间。所以对待骨干员工的时候一定要慢进快出,就是在招他进公司入职之前,一定要慢,尽可能了解这个人的信息,看透以后如果符合要求再招。但如果这个人在工作上有了问题,一定要快刀斩乱麻,速速开掉。 五次融资的感悟 2008年到2009年的时候,我们用自有资源和运营的资金维持整个公司发展。我们当时不想过早融资,因为担心越早融资会越早被稀释。 在我看来,融资就是卖你的血肉,以此谋求发展。我们当时希望能先把商业模式打造出来,有一定的数据和竞争力后再去融资,这样会稀释得更少。 到2011年的时候,“饿了么”开始第一轮的融资,这个时候我们的商业模式已经比较清晰。但我们当时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很多投资人不敢投。毕竟我们没有工作经验,投资人质疑我们自己创业到底行不行。所以我们当时要花很长时间去向投资人证明,我可以把这件事情做成。 但反过来想,他们的工作就是找项目,中国好项目不多,只要把你的产品做好,在一个区域内有很好的数据支撑,我觉得很多投资人会来找你。 但是我们自己是有选择标准的。 (1)“饿了么”是一个互联网+项目,未来可能在海外上市,因此我们更偏向于美元的基金。我觉得美元的基金当时专业化,而人民币更注重于短期的利润。在美元基金里面要选择一些在价值观、战略、战术上跟你比较契合的投资人做你的合伙人。每一个投资人的风格都是不同的,你要了解他以前投资的案例。 (2)我们在融资的时候,对整个投资协议的框架,包括核心条款,有一定的认识。融资估值是很重要的,但是除了估值以外,很多条款也是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A轮能否融到很多钱没有关系,你还有B轮、C轮。很多投资人未来会帮你跟投,重要的是在A轮你的条款要搭建好,要足够健康而不要太苛刻。如果第一轮融资条款很苛刻,那对后几轮融资也是不利的。 (责任编辑:admin) |